一只“野猴”頻繁出沒于上海市金山區多地,甚至大膽進入居民屋內“行竊”。
8月16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發文人從上海林業部門了解到,目前仍未捕捉到這只猴子,居民如偶遇她,建議堅持“四不”原則(不害怕、不接觸、不投喂、不傷害),并及時撥打110、12345等電話,向公安、林業(野保)等部門反映情況。
“番茄大盜”“鴿子殺手”?
“這家伙太機敏了,我們為她跑了至少十幾次現場,從沒見上一面。”金山區林業站野生動物保護科科長黎春剛坦言,今年7月初就有家住朱涇鎮萬安橋附近的市民報警發現“野猴”,算上今天上午廊下鎮又傳來的目擊線索,一個多月來陸陸續續已有至少十幾起“人猴相遇”。
據悉,目擊事件發生在朱涇、亭林、呂巷、廊下等金山多地。然而公安、林業等部門的工作人員接到線索趕往現場后,“野猴”往往已經離開現場。
從多位目擊者的講述來分析,這只“野猴”堪稱“人精”,身手敏捷、賊膽很大、警惕性極強。
比如今年7月3日在朱涇鎮萬安橋附近目擊這只猴子的市民表示,她整天都很活潑,上午和下午見到她時,她都在圍墻、樹上跳來跳去。
7月4日,衛生路某小區的居民反映一只猴子闖入他家,當著他的面順走了窗臺下方的番茄,還抓破了另一個裝“圣女果”的塑料袋。
8月14日,呂巷鎮白漾村一租客報警稱有猴子趁他午睡闖入他家廚房,民警趕到現場后,發現猴子已不知所蹤,她走前打碎了一只碗,在米袋里抓了一把米灑在了長凳上,還偷了一只番茄。
當地居民反映,這只猴子大約在8月10日開始在干巷社區出現,最初在顏圩村,接著到了鎮區,最近來到白漾村。8月12日在顏圩村時疑似咬死了一只家養的鴿子。8月13日在一家民宿吃了老板放在室外休閑臺上的花生、紫米。
黎春剛表示,從目擊者事后提供的照片、視頻來看,初步判斷這十幾起“人猴相遇”的主角是同一只猴子,大約十幾斤的一只成年獼猴。
這只猴子到底從何而來,目前也沒有很靠譜的結論。
有人認為是從飼養場所逃離,但有媒體詢問金山區飼養猴群的相關單位,工作人員均表示沒有猴子逃脫。
也有人懷疑這只猴子是今年6月曾出沒于青浦區的那只“野猴”,但由于缺乏證據,也說不準。
偶遇獼猴,堅持“四不”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表示,目前上海城區并沒有獼猴的棲息地,只有大金山島上有人工放養的獼猴。
1988年,金山區在上海生理研究所動物實驗中心的支持下,把首批10只獼猴從廣西遷到島上。為使這些從低緯度北遷的獼猴適應大金山島的自然環境,科研與飼養人員還曾把這些猴子放在千島湖的山上,順利通過“過渡期”后再繼續北上。1990年6月,島上已有74只成年獼猴,還有8只出生在島上的幼猴。
大金山島上的猴子 何雯亞 供圖
根據目前掌握的線索,不少專業人士更傾向于認為這只獼猴是有人非法飼養的寵物,養大后棄之不顧,她便誤打誤撞,一路靠“偷雞摸狗”來到了上海。
既然這只“潑猴”如此頑劣,加之擾亂了不少居民的生活,甚至構成威脅,那居民是否可以自發采取更強硬的措施?
對此,專家提醒市民,出于人身安全考慮,仍要堅持“四不”。如發現獼猴登堂入室,要和她保持距離,不要去激怒她;如發現室外有獼猴活動,及時關閉門窗,避免不必要的接觸。
從法律的角度而言,獼猴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居民私自處置將有違法風險,還是交由主管部門和專業機構來處置。比如,由專業機構申請獲得捕獵資格后,用吹管、麻醉槍等發射鎮定藥物等方式捕獲她,再經過檢驗檢疫等環節后送至上海動物園收養。
2016年,松江區檀香花苑小區發現一只8個月左右大的獼猴,在方松派出所收留一夜后,送至上海動物園隔離,確認沒有傳染病等問題后被收養 圖片來源:新聞坊
不過,參與“追捕”的公安、林業等部門的工作人員均表示上述方法都已用盡,無奈此猴“太聰明”,沒有一次得手。只能再找機會,嘗試用麻醉槍遠距離狙擊,但狙擊時還要關注她與地面的距離,如果站得太高,怕她被麻醉后摔傷。“捕獲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她,所以捕獲的過程要以動物的安全為前提。”野保人士指出。
“從她闖入居民區取食來分析,可以認為其從自然環境中取食的條件不足。”王放表示,如果條件成熟,可在猴子近期的主要活動區域設置食物陷阱誘捕,但需要當地居民的理解和配合,比如在社區靠近綠化的公共地帶或居民家的窗陽臺放置陷阱,但這種方式隨機性太強,有安全風險,效果可能還是不理想。
欄目主編:陳璽撼 題圖來源:新華社
文中未署名圖片均由金山區林業站提供
來源:作者:陳璽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