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聽了一段“老梁”說的關于中關村名字來歷的說法,是跟以前宮里太監有關系得名的,也無從考證,覺得挺有趣,搜集了以下7個關于“中關村”名字的來歷的說法,你更傾向哪個?
“中灣”成村 諧音成名
由“中灣村”演化而來。中關村最早叫“中灣”,據說過去這里曾是永定河故道,有旱河流過。當地人稱“中灣”,形成村落后,被稱為“中灣村”,以后河道逐步消失,人們便把“中灣村”諧音成了“中關村”。
中官茶莊 演變“中關”
由“中官村”演化而來。據傳明朝的時候,一個很有權勢的太監攢了一大筆錢,便在人來人往的地方開了個茶莊,起名“中官茶莊”, “中”字乃是“內”的意思,過去指宮中的太監為“內官”。清宣統年間在編制《京師全圖》時,因“中官”二字意喻太監,不太好聽,故改為“中關”,并在后面加上“村”字,“中關村”這個地名就出現了。
居官為屯 方便上朝
由“居官屯”演變而來。相傳暢春園、清漪園(頤和園)和圓明園建成后,皇帝和皇后都非常喜歡那里的景致,一年中有近一半兒的時間都住在里面,召見群臣和處理朝政。因這里離城里較遠,大臣們怕早晨趕不過來,于是就在離清漪園和圓明園都不遠的村子里租住民房過夜,人稱“居官屯”。后來英法聯軍燒了清漪園和圓明園,大臣們就不在這里租住了,但“居官屯”這個名字卻流傳下來,以后被諧音,叫成了“中關村”。
太監義地 供奉祖師
由“中官墳”演化而來。據傳清代的時候有一位總管大太監,在這里購置了幾十畝地,打算以后作為養老和葬身之地。沒過幾年他就出宮住到這里,以后陸續來了不少年老的太監,于是這里被稱為“太監營房”,還建有一座太監祖師廟,里面供奉著太監的祖師剛秉。也有一說認為,從明朝開始,太監多在此建廟宇和養老的莊園,故稱此地為“中官屯”。
后來有太監死了,就埋在附近,逐漸得名“中官墳”。以后死了的太監都往這里埋,時間長了,這一帶就成了“太監義地”。形成村落后稱“中官墳”,后因人們忌諱“墳”字而改為“中官村”。
據說中關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后。解放后選擇這里建我國科學院,覺得“中官”二字不好,于是在北師大校長陳垣先生的提議下改名為“中關村”。
藍旗汛防 據守中關
由“中關屯”演變而來。據說清代雍正年間,在藍旗營控制的轄區海淀鎮設置五關,東關在五道廟,西關在蘇州街,南關在石板路,北關在成府,藍旗營汛防居中,所設之關被稱為“中關”,此關扼住西南通向東北的要道。以后中關一帶形成村落,被稱為“中關屯”,后被改稱為“中關村”。但歷史上是否有“中關”,又是一個什么樣子,現在已無據可考。
慈禧祝壽 搭建“城關”
由“城關村”演變而來。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壽,京城搭了許多大戲臺,連唱數日,以示祝壽。在海淀鎮東北面也一連搭了三座大戲樓,因高達兩丈多,故稱小城關。其北城關在圓明園南門的成府村外,南城關在今天的海淀黃莊附近,中城關在南北兩個城關之間,也就是現在的中關村一帶。后來人們就把搭建中城關的地方稱為“城關村”,又因是中城關,也稱“中關村”。
關帝小廟 因鐘得名
由“鐘關村”演變而來。有人考證,歷史上中關村的位置大致在今天中關村北側的北大中關園一帶。早年間是只有幾戶人家的小村子,由于太小,也沒有個名字。后因村里有一座小關帝廟,廟前有一口古鐘,于是村里的人將此廟稱為“鐘關兒廟”,日子一長,這小村子就被稱為“鐘關兒”,有時也叫“鐘關村”。后來人們覺得這個名字太土氣,便諧音為“中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