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區航拍圖
一說來源于十堰鎮。相傳古時此地原名張家莊,后改名陳家街,清代中葉,人們在陳家街東側的百二河攔河筑壩,沿河先后筑起頭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在花果園犟河上攔河修起了頭堰、二堰、三堰、岳竹堰,兩處共有十個堰;自此筑起十個堰以后,十堰便成為行政區劃的一個專名。
第二個說法源于明代志書記載。明朝成化二十年《湖廣圖經志》和嘉靖元年《湖廣通志鄖陽》說:十堰在縣(鄖縣)南,因溪作十堰以溉田。其志記載《鄖陽十景》:天馬崖高,摘星坡峻,南門晴望,十堰春耕,蕭寺留題,仙宮遺像,武陽神洞,盛水靈泉,龍滾灘聲,沄洲雨意。而人之常識:山水寺宮常為風景,難得春耕亦是名勝。其志載韓弼《十堰春耕》贊頌詩:布谷聲中水滿溪,南疇北隴把鋤犁;勸農不費田官力,腰鼓一聲人自齊。詩中田官乃軍屯官,專門管理屯田生產。萬歷十八年《鄖臺志》卷之十載李蔭詩中說:軍民雜處樂耕鋤,總屬中丞保障余。軍民雜處乃鄖陽特色,中丞乃是巡撫別稱。鄖陽撫臺,當時轄鄖陽、襄陽等府。據說明朝的十堰有:十堰、九傾坪堰、虎尾堰、白龍堰、尖山堰、黃龍堰、雙龍堰、佃戶堰(白浪上堰)、么堰(白浪中堰)、譚家堰(白浪下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十堰只是一個荒涼小鎮,因明朝筑十堰引溪水灌溉田地得名。1963年開始的三線建設政策,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第二汽車制造廠(東風汽車公司)等工程和企業的陸續上馬,推動了當地工業大躍進式的發展,正是基于這種政策才催生了一座新的城市的誕生,十堰一躍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汽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