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4日,清瀾港又迎來了老熟人。一艘碩大的墨色貨船停靠在碼頭,船上整齊地碼著白色集裝箱,長征七號火箭箭體正靜靜待在其中。
9月20日,位于近地軌道的天和核心艙也迎來了老熟人。在茫茫宇宙中顯得小巧迷你的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內,承載著空間站工程下一階段的各類科研與生活物資。
航天人歡迎長征七號火箭進入發射場
從碼頭出現白色集裝箱到天和核心艙簽收新快遞,這趟太空物流歷時共計37天,由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七號火箭和天舟三號貨運飛船接力運送。
8月15日清晨,清瀾碼頭。當巨大的鋼鐵行吊將裝載火箭的集裝箱從船上吊起,極緩慢地放到火箭運輸車上時,這場物流長跑正式拉開序幕。
運輸車駕駛員張岐察覺到駕駛室內一陣輕微震動,那來自箭體霸道的大噸位重量。他屏氣凝神,發動引擎,謹慎起步。從碼頭到發射場,平時只需半小時的車程,這次他的蕞高時速不能超過30km/h。
伴著低沉的引擎聲,長龍般的火箭運輸車隊綿延數百米,從清瀾港碼頭浩浩蕩蕩前往發射場,宣告“太空物流公司文昌發射場”已攬件,掃描員:火箭運輸車隊。
第二道物流關鍵節點是火箭垂直總裝,在亞洲蕞高單層建筑內部,由十三個平均年齡只有25歲的小伙子組裝火箭。他們是發射場的火箭吊裝團隊,因工作配合難度高,被戲稱為“吊裝十二羅漢”,第十三個人則是現場指揮員。
火箭廠房內,祝明俠手拿標識小旗,吹響口哨,為吊裝“十二羅漢”指揮組裝動作
“各號注意,火箭水平起吊!”8月20日上午8時許,指揮員祝明俠清亮的口令聲在高聳的廠房內響起。這份工作需要他把火箭看得很小,同時又看得很重。巨大的箭體一旦起吊懸空,亞洲蕞高單層建筑都略顯逼仄。作為現場指揮員,祝明俠必須對廠房內部的空間高度敏感,具備強大的預判能力。
“箭體翻轉。”火箭由水平轉為豎直狀態,吊裝進入更為緊張的階段。與此同時,足足六個觀察員小跑至不同位置,作為“眼睛”為祝明俠提供角度、距離數據。
當完成第壹個箭體的垂直總裝,已經過去近3個小時。時間維度在這座廠房內似乎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看似和搭積木道理類似的搭火箭,其實操難度卻是宇級別。
8月21日下午過后,廠房內不再響起祝明俠的口令聲和哨聲,取而代之的是測試人員的低聲交談。經過吊裝團隊整整兩天的努力,完整的長征七號火箭已經站定,控制系統和動力系統的測試人員靠著工作平臺,接近火箭檢查各項參數。
根據任務計劃安排,長征七號火箭在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停留了很長時間,它在封閉的廠房里完成了復雜的測試以及裝配上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后,物流動向數據終于在9月16日更新,“快件”由垂直總裝測試廠房轉運往二號發射塔架。
轉運,是將長征七號火箭和天舟三號貨運飛船的組合體從廠房轉移至3公里外的發射塔架。一個成年男性跑完三公里大約需要13分鐘,火箭“走”完這段距離則需要2-3個小時。
行走過程由素有“大火箭多功能供應站”之稱的活動發射臺承包。這個和火箭個頭相仿的大型設備能維持火箭進入發射區前后各連接狀態不變,在很大程度上縮短了火箭在塔架的測試準備時間。16號轉進發射區的火箭,20號即可前往太空。
“各號注意,開始轉運!”轉運現場指揮員周晗發出口令,活動發射臺鳴笛三聲,下方十數個鋼鐵車輪開始在轉運鐵軌上緩緩前移。軌道前方零星站著幾個氣象觀測員,他們帶著便攜式氣象觀測站,采集周邊氣象數據。
“發射臺前端進入彎道!”周晗通過對講機向活動發射臺里的控制室傳遞信號,從平臺內部不能觀察到外界情況,控制室須依靠指揮員的即時信號操控平臺。
上午11點,隨著又三聲鳴笛,火箭抵達二號發射塔架,天舟三號任務進入倒計時四天。為了盡可能保證火箭在太空能夠獨立、完美地完成快遞運送,發射場上下一心,進行蕞后的出行準備。
火箭轉運路上
今年中秋假期從9月19日開始,直到當天晚上,海南龍樓這座素來安靜的海濱小鎮都仍有游人的歡聲笑語。隔著茂密的椰海,小鎮另一端是另一種“熱鬧”——文昌發射場煤油庫區入口處仍亮著暖黃色的大燈,容量上百立方貯罐的輪廓在燈影下像一個個巨型膠囊。不時有人影在貯罐間走動、爬上爬下,確認狀態的討論聲、對講機傳來的口令聲混合著閥門工作的聲音……所有人都在關心一件事:火箭推進劑加注。
推進劑是火箭在浩瀚太空里的強大動力,加注工作務必慎之又慎。何平與朱凱祥早在一天前就已經開始做準備工作,處于貯存狀態的推進劑要達到加注標準必須預先降溫,因此正式加注前,采集參數、模擬計算、真實調控的工作量不容小覷。
這兩個年輕人都是火箭推進劑加注系統的指揮員,何平為火箭加注煤油,朱凱祥為火箭加注液氧。
19日晚8時許,距離正式發射19個小時。何平在后端控制室發出信號:“各處狀態準備好后報告。”
不一會,各種“準備好!就位好!”的回復預示著加注可以開始,身穿天藍色低溫防護服的閥門操作手、觀察員在月色下清晰可辨。
何平沉穩有力的聲音傳來,他的每一條口令都是由一長串不同位置的閥門代號組成,在旁觀者聽來宛如不可破解的暗號。
“加注開始!初速加注……全速……減速……管道抽泄!”十點多,隨著何平的口令,為期兩個多小時的漫長“加油”終于順利完成。
不到六小時后,迎著20日凌晨薄薄的夜色,液氧庫區次第亮起了燈光,這回是朱凱祥的主戰場。
正式開始液氧加注前,除了檢查管路氣密性和上百個閥門狀態,還要對管道預冷。貿然在管道中灌入溫度極低的推進劑,會造成管道驟冷,產生不可逆的形變傷害。
液氧庫區附近,消防車、救護車在場外待命,一切都在訴說:這里正執行關鍵一步。陽光在盤根錯節的金屬管路間折射,形成微型子彈般的熱量攻擊,現場人員在低溫防護服的包裹下,貼身衣物能擰出水。
直到9月20日下午2點55分,距離天舟三號任務正式發射15分鐘,蕞后一批液氧加注工作人員乘車離開發射區。
至此,文昌發射場在這趟偉大的太空物流中的大部分工作已經完成。長征七號火箭和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像做好了萬全準備的考生,一起昂首挺胸立于塔架,隨時準備出發。
2021年9月20日下午3點10分,隨著長征七號火箭測試發射大廳內“01”指揮員王宇亮的一聲“點火”,華夏人又一次向浩瀚宇宙問好,今后的太空物流還將更快更好,文昌發射場也將更強更大。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張航 通訊員 徐斌如 都鑫鑫 葉俊杰
編輯 曾佳佳
流程編輯 吳越